中国社会学会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经学术年会批准,由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必赢bwin官网入口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和贵州财经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联合承办,《环境社会学》编辑部、《学海》编辑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必赢bwin官网入口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学习与探索》编辑部、《江淮论坛》编辑部以及《广东社会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第八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必赢bwin官网入口、西安交通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师生出席了本次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近150篇,经过严格遴选,最终有57篇优秀论文在论坛上宣读。
本次分论坛按照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设一位主持人和两位评议人。研究议题广泛,涉及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环境社会工作与社区创新治理、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振兴、人居环境、生活垃圾处理、环境治理等。论坛开始环节,论坛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致辞。卢春天教授表示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分支学科,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现实关切。他期待与会学者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推动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论坛负责人:卢春天
【第一单元】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本单元由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包智明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钟兴菊副教授与必赢bwin官网入口社会学系罗亚娟副教授评议。包智明教授指出,环境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推动学科不断创新的关键,学者应持续关注理论深化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鼓励青年学者提出具有时代针对性的研究议题。
第一单元主持人:包智明
本单元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教授通过中国数据探讨环保支付意愿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柴玲副教授和刘鑫副教授从生态视角扩展世界体系理论的环境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时瑞泽分析了环境深度报道的话语象限;华东理工大学杨君副教授与徐乃佳同学结合S市化工园区案例,探讨水体污染治理的有效机制;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与李婷博士生反思自然资源视角对环境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江西社科院吴迪助理研究员和必赢bwin官网入口社会学系顾金土教授阐述动物类公益群体的社区共同体生成机制;青海民族大学山永久老师结合草原围栏研究生计、生态与生活关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生魏国超系统梳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
发言结束后,重庆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钟兴菊副教授针对数据收集与方法创新的结合、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治理机制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操作化、话语分析的社会影响逻辑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与学者们共同讨论问题。必赢bwin官网入口社会学系罗亚娟副教授围绕环境社会学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配性问题、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机制与治理策略、生态与生计互动研究的概念操作化及具体分析方法、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互动逻辑、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之间的紧密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她们鼓励研究者在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对话和协作,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拓展研究的视野,整合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优势,鼓励大家做感兴趣的研究。
第一单元评议人:钟兴菊
第一单元评议人:罗亚娟
【第二单元】环境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创新
本单元由《学海》主编毕素华研究员主持,贵州财经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罗桥副教授与《学习与探索》编辑张斐男研究员评议。毕素华研究员指出,环境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创新之间的互动是未来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鼓励研究者深入探索环境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框架之间的互动机制。
第二单元主持人:毕素华
本单元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汤皓然探讨灾害社会工作在生态危机中的作用机制;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生余沁钊提出农村女性生计转型与生态复位的社会工作实践路径;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邵杭阐述绿色社会工作推动城市社区建设的方法;重庆工商大学程鹏立教授与姚本琼教授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提升大学生环境意识;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邱瑞敏等分析文化赋能如何推动布朗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岭南师范学院教师何一明探讨了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冰怡提出煤炭转型过程中的不公正议题浮现机制;厦门大学博士生毛越阐述了社区场域中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互构性;广西大学博士生莫斯婷与苏毅清教授提出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实践路径;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助理黄亦潇分析了城市绿地与居民绿色福利的关系,张冠李副教授与林嘉铭探讨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下空间正义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发言结束后,贵州财经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罗桥副教授围绕社会工作方法在农村社区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技术、生计转型与生态复位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作用机制、社会工作行动逻辑与社区多元主体互动关系、环境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理论模型构建、环境意识提升路径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互动关系、基层社区实践中的社会工作政策倡导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点评,罗桥副教授赞扬了各位发言人的专业性,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的工作学术成果。同时他也建议研究者在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实践的具体机制与位置和实施效果。《学习与探索》编辑张斐男研究员针对环境社会工作知识生产与具体社区实践的关系进行深入点评。她强调研究者在开展环境社会工作研究时,需更加清晰地阐明理论概念如何在实践情境中具体操作化,特别是在环境社会工作、绿色社会工作与生态社会工作的区别,在社区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等具体议题中,应清楚呈现概念与实践之间的衔接逻辑。
第二单元评议人:罗桥
第二单元评议人:张斐男
【第三单元】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应对
本单元由必赢bwin网址大全陈涛教授支持,广东社会科学院李超海研究员与中南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彭远春副教授点评。陈涛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环境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强调学者应进一步深化对气候风险及应对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应关注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感知与应对策略。
第三单元主持人:陈涛
本单元重庆科技大学胡毅教授与邓国文教授追踪近十年来青年群体的环境风险感知变迁,探讨个体发展信心对风险感知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孙明昊与王玉君副教授以中国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环境态度类型谱系,探讨多元态度下的环保行为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姜淇雯月与岳改玲教授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分析气候博物馆在公众气候教育与行动激发中的功能演变;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唐铭与程萧潇副研究员从政策网络视角出发,揭示全球气候政策扩散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与传导机制;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博与耿柳娜教授基于跨国调查数据,分析家庭韧性与社区韧性在气候威胁感知差异中的关联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冯燕副教授聚焦塔里木河源流区的气候变化过程,探析草原生境的若干积极生态效应;必赢bwin官网入口王欢副教授从公共健康视角出发,研究热浪背景下老年人抑郁水平变化,并探讨社区服务的调节作用。
在发言结束后,广东社会科学院李超海研究员围绕气候变化风险感知、气候政策的社会机制及全球政策扩散提出自己的理解。他对与会学者关于气候风险社会感知和治理机制提出了创新观点表示肯定,并对各个选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中南大学必赢bwin网址大全彭远春副教授则特别针对气候变化治理政策实施及气候博物馆的兴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以上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进行了细致点评和修改建议。
第三单元评议人:李超海
第三单元评议人:彭远春
【第四单元】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
本单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唐国建教授主持,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必赢bwin网址大全高新宇教授与重庆工商大学程鹏立教授评议。唐国建教授在主持时指出,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议题,环境社会学亟需在宏观政策框架与微观社会过程之间搭建桥梁。特别鼓励青年学者在理论建构中整合“绿色转型”“社会正义”与“技术治理”等要素,以回应生态文明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挑战。
第四单元主持人:唐国建
本单元中南大学彭远春副教授与博士生林忆文分析环境关心与日常环境行为的关系机制;华东理工大学顾佳昊同学与胡开副研究员探讨老年人口环境健康风险的空间差异;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王露与卫松教授基于QCA方法分析贵州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政策;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生张露露等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对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中央财经大学韩冰冰副教授探讨了城乡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多重制约因素;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程心媛分析了多布娜水治理机制中的分配正义;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杜香玉以景迈山为例分析边疆生态治理实践路径;澳门大学周俊杰博士与中山大学柏久新同学探讨大湾区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卫子昊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公众环境关心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任敬等研究性别平等意识对环境支付意愿的中介作用;南京邮电大学张乐乙同学探讨环保社会组织在水污染治理中的角色。
在发言结束后,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必赢bwin网址大全高新宇教授针对政策分析中截面数据的收集方法及其长期追踪机制、环境行为与社会结构互动的机制阐释、政策工具选择的理论依据与实际效果评估、研究框架搭建与变量间因果关系论证的严谨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时提出要更注重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连接。重庆工商大学程鹏立教授也对上述每篇文章在写作规范、理论阐述、研究方法上都提供了细致的评价和详细的建议。
第四单元的评议人:程鹏立
【第五单元】乡村生态振兴的社会学意涵
本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主持,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教授评议。卢春天教授在主持中指出,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技术与社会关系重构的重要观察窗口。卢教授鼓励与会者从农民经验出发,深入理解乡村社会自身的逻辑,并结合生态政策与现代化技术介入的实际效果,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研究走向本土化与理论融合的双重路径。
第五单元支持人:卢春天
本单元广东金融学院王晓宇老师分析了制度调适与技术赋能下的农村环境整治;必赢bwin官网入口博士生郭雪萍与陈涛教授从农民体验和农民经验两个维度探讨了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农民主体性;济南大学李万伟老师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机制;必赢bwin官网入口罗亚娟副教授探讨了光伏农业的社会嵌入机制;河南大学茹雪副教授等研究了ESG评级与企业转型;重庆大学钟兴菊副教授及硕士生刘泽龙分析了农村厕所革命实践转型;西北师范大学巨浪副教授分析了农牧区厕所革命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广东金融学院张国磊副教授分享了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化转型路径选择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郭政兵探讨了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言结束后,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教授针对乡村生态治理中的技术赋能和制度适应性分析、基层环境治理主体动员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践验证、光伏农业社会嵌入的概念界定及实证研究方法、ESG评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机制探讨等方面提出了细致建议。她认为需明确乡村环境治理中主体动员机制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的科学评价方法,围绕农村生态振兴实践中传统与现代治理模式的冲突及融合、农民主体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协调、乡村环境整治中治理技术的适配性评估及政策效果的实证验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点评,建议明确农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制度创新与社会传统之间的平衡机制。
第五单元评议人:王晓楠
【第六单元】人居环境及生活垃圾治理
本单元由重庆大学钟兴菊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张冠李副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冯燕副教授评议。钟兴菊副教授认为,人居环境与生活垃圾治理作为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环境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策敏感性。她呼吁青年学者关注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的微观治理机制、公众参与路径与数字技术适应性,推动理论研究更好地回应现实问题,促进城乡治理政策的均衡发展。
本单元安徽财经大学高新宇教授与硕士生杨梦妮研究了农村环境整治政策的变迁;广西财经学院吴柳芬博士等研究数字素养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山东女子学院孙旭友教授分析农村垃圾治理的转移悖论;厦门大学张松群博士生研究公众垃圾分类行为;东北大学李立博士研究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空间生产理论。
在发言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张冠李副教授与陕西师范大学冯燕副教授共同对这一单元文章进行了点评。他们针对关注农村垃圾治理研究中应基层组织能力与居民环境行为转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出自己的分享。
论坛的最后,《环境社会学》集刊编辑部与参会学者开展了交流。编辑部罗亚娟副教授介绍了《环境社会学》集刊的特点、领域以及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邀请学者们踊跃投稿,促进高水平学术交流。
闭幕
最后,论坛闭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春天教授总结表示,本届论坛展现了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学者的研究活力与学术潜力,期待未来学界进一步深化研究,促进环境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委会罗桥等供稿/图)